在英國,每年有超過 800 萬人正經歷焦慮或情緒相關困擾。藝術參與被證實能顯著提升心理健康,但多數人仍將博物館視為嚴肅或高門檻的文化場所,難以真正融入日常療癒。然而,當文化、藝術化作一帖溫柔的處方會帶人們什麼好處?Calmseum 是一個讓「博物館」和「心理健康」產生連結的平台,我們和藝術家、醫療人員、社工、社區組織合作,利用博物館原有的藏品與資源,設計出具散布力而溫柔的創意療癒體驗,幫助人們減緩焦慮、建立連結,走出低潮時期。

PROBLEM
英國實行「社會處方(Social Prescribing)」制度,透過像是參加文化活動等方式,幫助人們改善心理健康。除了社區中心,也有一些博物館開始投入相關活動。但從「被轉介」到「真的走進場館」,這段路其實沒那麼容易,我們觀察到幾個問題:
• 使用者對社會處方了解不多,也缺乏信任感。
• 多數處方為短期活動專案,缺乏後續的支援。
• 雖然部分博物館已有參與,但宣傳不足,大眾難以接觸。
• 博物館氛圍對部分民眾來說過於「正經」,感到距離與壓力,傾向選擇社區中心等更親近的場域。
• 使用者對社會處方了解不多,也缺乏信任感。
• 多數處方為短期活動專案,缺乏後續的支援。
• 雖然部分博物館已有參與,但宣傳不足,大眾難以接觸。
• 博物館氛圍對部分民眾來說過於「正經」,感到距離與壓力,傾向選擇社區中心等更親近的場域。

SERVICE DESIGN
Calmseum,一個串連博物館、診所與社區的服務平台。透過各種的日常社區空間,打造一個讓人能安心接觸藝術、體驗療癒的入口。無論是在診所中的冥想膠囊,或是快閃社區的小型創意健康活動,我們提供一種不強迫、可親近的方式,讓藝術成為日常中的支持。
我們以參與者的需求為出發點,設計出以下四項服務特色:
• 跨領域連結:與醫療人員、藝術工作者與社區組織攜手合作,讓照護支持不只來自藥物,也來自文化參與。
• 微型療癒計畫:根據不同博物館的館藏與資源設置「社區的移動博物館」,設計簡易執行的小型創意健康活動,更有彈性與可能。
• 文化與藝術散佈計畫:將藝術體驗裝置如「冥想膠囊」設於診所、社區中心等日常場域,減少心理距離與參與門檻。
• 包容式藝術參與:不強調藝術背景與產出,而是透過沉浸式參與,讓人用自己的步調重新建立與文化的連結。
• 跨領域連結:與醫療人員、藝術工作者與社區組織攜手合作,讓照護支持不只來自藥物,也來自文化參與。
• 微型療癒計畫:根據不同博物館的館藏與資源設置「社區的移動博物館」,設計簡易執行的小型創意健康活動,更有彈性與可能。
• 文化與藝術散佈計畫:將藝術體驗裝置如「冥想膠囊」設於診所、社區中心等日常場域,減少心理距離與參與門檻。
• 包容式藝術參與:不強調藝術背景與產出,而是透過沉浸式參與,讓人用自己的步調重新建立與文化的連結。

TOUCH POINT 01- 冥想膠囊(個人)
將博物館的典藏、資源與素材帶入第一線醫療單位-診所,當醫生認為民眾有使用社會處方之需求,可以進入一旁的冥想膠囊,配合裡面已放置的館藏進行藝術冥想、放鬆等活動,協助人們舒緩情緒、減輕焦慮,進而提高參與社會處方的意願;降低造訪博物館的心理門檻。此服務接觸點實際搭建於 Royal College of Art 校園內,與多位校園師生進行測試。
「雅各因為工作關係身心狀態不是很好,在診所看診時與其轉介給身心科,被推薦試試博物館在診所設置的「冥想膠囊」,五分鐘的在藝術作品下的靜心過程,讓他第一次覺得自己減低了焦慮。」



TOUCH POINT 02- 社區中的移動博物館(團體)
不想走進博物館?沒關係,我們讓博物館來找你。當我們將博物館搬離了高塔,帶進了市場、診所與圖書館等熟悉場域,讓博物館不再遙遠,每個人都可以享受「社會處方」帶來的好處。透過小型的創意健康活動,邀請人們在日常中停下腳步,與文化產生連結。
「剛移民到英國不久的莎夏,人生地不熟,總覺得格格不入、情緒焦慮。某天英文課課後經過街角,偶然遇見移動博物館的創意園藝活動,在那裡,她第一次感受到語言以外的交流與陪伴。」

VISION
原先的社會處方流程仰賴醫療體系的轉介,參與者需要先就醫、經由連結員工(Linkworker)安排,才能一步步進入社區活動與創意療癒資源。但對於處於焦慮、孤立狀態的人來說,這樣的路徑往往過於複雜,也難以主動踏出第一步。Calmseum 則提供一條更柔軟、更貼近生活的可能:從人們常經過的社區據點出發,例如移動博物館或診所內的冥想膠囊,讓療癒變得可遇、可感、可親近。我們相信,當藝術與支持的資源走進日常,就能開啟更多人走向健康與連結的入口,也是 Calmseum 想推動的願景。

BEHIND THE SCENE
研究到原型,我們踏過的每一步 ,從社會處方制度的實地田野、與跨領域專家的訪談,到創意工作坊與原型測試,Calmseum 是一段紮實的研究歷程。我們拜訪了醫療組織與博物館,在倫敦與台灣進行深入訪談與觀察,搭配服務場勘與非參與觀察,建構出可行又貼近實務的服務框架。同時透過共創工作坊、角色扮演、快速原型等方式反覆驗證,讓構想不只停留在紙上,而是一步步走向能被實踐的服務藍圖。這是一個來自跨國合作、多方回饋與反覆琢磨的結果,也是一場由設計驅動、向公共價值靠近的嘗試。

Academic Project|Royal College of Art. Advisor|Nicolás Rebolledo-Bustamante, Qian Sun
Research & Fieldwork|Hsin-Yi Hsieh, Elvin Lu, Val Chang
Art Direction & Visual Design|Val Chang
Research Interviewees|Garden Museum,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, Foundling Museum, the Design Museum,
Dulwich Picture Gallery, V&A Museum, Museum Development Yorkshire, Bromley by Bow Center, Garden Museum,
National Centre for Creative Health, Chiang Wei-Tung